潼南大佛寺位于重慶市潼南縣境內,是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,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,以其獨具的特點馳名遠近。
潼南大佛寺亦名南禪寺、定明院,在縣城梓潼鎮(zhèn)北緣,涪江南岸定明山下,是潼南縣宗教活動主要場所,游人的聚散地。因其中飛檐翹角、雕梁畫棟、依山傍水、雄偉壯觀的七檐歇山式佛閣中有一尊巨型摩巖佛像而統(tǒng)稱為“大佛寺”,現(xiàn)存有大佛閣、觀音殿、玉皇殿、鑒亭4座木結構古建筑。
大佛寺景區(qū)面積2平方公里,主要景點有八丈金仙、七檐佛閣、頂天佛字、石磴琴聲、鑒亭、隋唐造像、海潮音、潼南恐龍、涪江清流等20個景點,其中一級景點5個,二級7個,三級8個。最為著名的是道佛二家共同鑿造“佛身仙骨”、舉世無雙的神佛合一大金佛――八丈金仙,摩崖石刻“佛”字居我國之冠,石磴琴聲為中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。
大佛閣內鑿巖而就的釋迦牟尼佛端坐石壁之間,摩巖大佛高18.43米,古稱“八丈金仙”。大佛身、首的開鑿年代相距甚遠,佛首鑿于唐咸通元年(860年),成于廣明元年(880年),而佛身的開鑿竟跨越五代乃及北宋,時間長達250余年。直到宋靖康元年(1126年)始初成,此后按佛首比例展開佛身,又用了26年的時間,于南宋紹興二十一年(1151年)鑿成,整座佛像開鑿前后共歷時290余年。于紹興二十二年(1152年)二月裝鑾飾金。后經(jīng)清嘉慶七年(1802年)、同治九年(1870年)、民國3年(1914年)、民國10年(1921年)4次重裝金身。
大佛寺景區(qū)以大佛為中心,在東、西長達里許的巖壁上有歷代騷人墨客書鐫的題記、詩詠、碑碣、造像記83則;鐫刻鎦金、字體各異的楹聯(lián)20則;記錄洪水漫漶的水文題刻5則;石窟群計104龕窟,700余尊。還有“石磴琴聲”、“頂天佛”、“鑒亭”、“翠屏秋月”等名勝古跡,構成了以“八丈金仙”為主體的十八勝景。
大佛寺旅游區(qū)以人文旅游資源為主,自然旅游資源與之交相輝映,巧織天成,于1956年8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為首批重點保護文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