兗州待客風俗漫談
兗州地處孔孟之鄉(xiāng),乃“和圣”柳下惠故里和魯王府所在地,自古以來,生活在兗州這方土地的人們,性情質(zhì)樸,正直端莊,講究禮儀,待人誠信。這些優(yōu)良品德,值得后人弘揚。
兗州地區(qū)的待客風俗,深受儒家文化影響,又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“規(guī)矩”。下面略舉數(shù)種,便略見一斑。
一、“請上座”與“敬酒”。貴客臨門,盛情款待,置酒備筵,風俗大同小異。而兗州的“上座”,在農(nóng)村則以堂屋八仙桌東首為上、西為下;在城市賓(飯)館,則以正對門的左側(cè)為上、右側(cè)為下,中間是主陪人座,以便讓酒。每輪敬酒必成雙,以求“兩好”,今天的話叫“雙贏”。俗語云“孔孟之鄉(xiāng),喝酒成雙”,正謂此也。主陪者開始先敬客人六杯酒,象征六六大順。然后,其他人再向客人敬酒,逐一交流感情。酒至半酣,言語投機,感情共鳴,同飲同干;宴到尾聲,共同舉懷,以示“全家福”,酒罷用飯,盡歡而散。這里有一點尤為重要,不論宴會多晚,客人不說“飲好了,用飯吧”,主人絕不能停止勸酒,否則便是“失禮”。
二、“貴婿優(yōu)先”與“閨女靠邊”。新女婿婚后頭一次拜見岳你岳母,在兗州地區(qū)倍受“尊榮”。不論是丈母爹、丈母娘,還是舅哥、舅弟、“連襟”兄,必讓新女婿上座新女婿也必然遜讓一番,再“當仁不讓”地坐上首。而閨女(新娘子)一般無緣入席,多在廚房里幫忙,這絕非輕視婦女,因為這里“尊婿”之道,再加上女人一般不好酒,只有讓大老爺們悠哉樂哉地“暈”一番了。當然,新女婿受到第一次“優(yōu)待”后,再到丈母娘家去,可別傻乎乎地坐上座了,要讓岳低父或舅兄坐上首,不然,那就是“二百五”,半吊子“,不懂事了。飲酒的規(guī)矩如前面所述,“貴婿”先要表示“喝好了,吃飯吧”,酒才不再斟,不然,岳父家人會一直“敬”下去。筆者由于在外當兵多年,回家頭次登丈母娘家的門,便鬧過笑話。我還認為長輩們不說不喝,咱要表示尊敬地一直喝下去,結(jié)果把舅父、姨父、舅兄們“灌”了個暈天乇地,若不是丈母娘暗中提醒非得“撂”倒幾個不可,那就丟人嘍。可見這“敬酒”規(guī)矩有利也有弊。
三、“女人酒宴,男人別摻合“。喜劇大師卓別林有一則笑話,說是房內(nèi)有五只蒼蠅,別人問他能不能分出公母,卓別林答曰“能”,并指出二只飛落鏡子上的是母,而三只落在酒杯上的是公,皆因為女人愛打扮,男人愛喝酒也。其實,喝酒并非男人“專利”,在兗州,有種專供婦女參加的酒宴——“吃喜面”。即女人生孩子后第九或第十一天,娘家人——嬸、嫂們看望坐月子的閨女時而專設的筵席。雖然,吃喜面的風俗各地都有,但在兗州卻十分講究,基本是一律的婦女現(xiàn)場參加,男爺們是不能“偎邊”的。當然有幾個“鼻涕客”半大小子也無傷大雅,但成年男子絕對別“摻合”進來,否則,會讓人笑掉大牙。
兗州的待客風俗很多,以對待客人或親友真誠、恭敬、周到、熱情為宗旨。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、社會的進步,一些陳規(guī)陋習逐漸摒棄,但兗州人待客的好傳統(tǒng)、好品德也不斷得到遵循和繼承。兗州人“端信、尚賢、崇善、兼容”傳統(tǒng)美德正不斷得到發(fā)揚光大。
兗州城語言舉隅
兗州城東西長不到五里,東到金口壩才七里。這一距離在語音上卻有不同。
叔:金口壩一帶讀叔為shu(陰平)
城西關一帶讀叔為shu(上聲)
這是在語音上,另外在呼語上也有不同。
金口壩一帶稱父親為嗲dia(上聲)
城西關一帶稱父親為爹die(陰平)
按:中國古代稱父親為爹,如京劇中說白稱“爹爹”,雙音疊詞;或“老爹”,前加修飾定語。他如元曲、明清小說均可找到例證。
閑話兗州
一
很多的人,把兗州都念著袞州,這一“滾”,就滾得沒了文化。
真正沒文化的還是兗州人,我就是其中的一個。
那年,十三歲,第一次隨父親去兗州。誰知道這個有著很多地排車和洋車的地方,就叫兗州呢。父親說,今天,我領你進城看看。進了城,就叫城里。
當時,對城里的印象是小和尚下了山的印象:城里的老虎,比我們村的老虎臉白,穿得也干凈,從旁邊走過去,還能聞到雪花膏的香味,這香味兒,隔開了一個農(nóng)村孩子和城市人的心理距離,也喚起了一個少年朦朧而不確定的意識。
知道自己和兗州有關是在上四年級的時候,老師把一封信交給我,讓我?guī)Щ丶胰ソo父母,從信封上,我看到了“山東省兗州縣道溝公社巨王林村華家街”,其它的字,都還認識,就是這個上下結(jié)構的六兄,我念成了滾。老師一聽就說,滾,那叫鹽,兗州的兗。還滾呢??鞚L回家吧!
從此,我知道,這個被人誤讀作“滾”的字,念“兗”。這個兗,在字典里僅做為地名使用,而且,自己就是兗州這地方的人。
我是兗州人嗎?
不是兗州人——兗州人,指的是兗州城里的人。
我不是兗州人嗎?
不是兗州人我又是那兒的人呢?
你是是兗州人,是兗州的鄉(xiāng)下人。管戶口的雜種這樣說我。
兗州是什么?兗州在我的意識里也是城里,城里才叫兗州,城里抹著香噴噴的白漿糊的人,才是兗州人,而自己確實是兗州的鄉(xiāng)下人。
二
兗州人最愛講的故事是毛主席和鄧小平。毛主席說,唔,兗州,兗州有隋塔。
兗州的塔叫興隆塔,毛主席說得很對,塔是隋代建筑,歷盡風雨幾千年,炮火連天幾十年的興隆塔,至今完好挺拔。
當年,兗州沒有什么高層建筑,兗州的空氣也沒有污染,站在塔頂上,往北看,泰山山脈連綿,像一條綠色巨龍,直奔東邊大海舞去;南看嶧山峰頂,白云圍繞,氣象萬千;西看運河,如一條白色綬帶貫穿南北,近看塔下,泗河由東向西而來,在塔東向南輕輕調(diào)頭,繞塔而行,直奔西南的微山湖而去,波光鱗鱗,祥瑞千條,兩岸白楊挺拔,綠柳依依,又有鷺絲水鳥,時常徘徊塔前河灘,當真人間美境!
兗州的老人們說,兗州四周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厚實的土地,幾千年來,再旱再澇,其它地方顆粒不收,但兗州總能收獲一季的莊稼,麥子淹了點玉米,玉米淹了種蕎麥,蕎麥旱死了點綠豆,準不會讓人一年無獲。
興隆塔所“鎮(zhèn)”的是一鰲魚,此魚眨眨眼就會鬧地震;此魚擺擺尾,便會江河無界,世界一片汪洋;要是這個鰲魚不小心翻個身,那就天塌地陷,日月無光。
所以,毛主席對這個隋塔很重視。
鄧小平來過兗州兩次還是三次,老百姓記不住了。老百姓記住的是在兗州火車站。在兗州火車站,鄧小平問,兗州的領導同志來了沒有?結(jié)果,兗州的領導被警衛(wèi)隔在了外邊,里邊,是濟寧市的領導。
鄧大人問,不是兗州管著濟寧嗎?你們來干什么?我要見見兗州市的同志。
大家給他匯報,說是濟寧管兗州,鄧小平同志聽了說,唔,濟寧管兗州,濟寧……兗州……唔,歷史上,都是兗州管著濟寧吶。
三
兗州確實管過濟寧、鄒縣、曲阜,當然還有寧陽什么的。鄧小平說得沒錯。
《尚書·禹貢》最早記載了兗州。
兗州,是大禹治水以后,劃分九州之時而有了名堂。但還有說從黃帝時就“方制九州,列為萬國。”兗州的“兗”是什么意思呢?一說,“兗,端也,信也。”也就是實實在在的意思。
兗州,在漢代時,管著八郡百縣,比現(xiàn)在濟寧地區(qū)的地盤都大,在兗州當官的,是二品級別,標準的省部級衙門。
當時漢代有十三個兗州一樣的刺史州部,如此說,比現(xiàn)在的省委權限都大,刺史這個官,可是又管軍又管民,是和封王們對抗的主要力量。
這也是兗州老人們最津津樂道的話題。
“州”這個詞也很厲害:“水中可居者曰州”,指很廣闊的地方,四周都是水,中間者才叫州。這個州,就是現(xiàn)在五大洲的“洲”的意思。古人逐水而居,最是會生活和享受的,他們看中了這個地方,才能叫這個地方為州,看不中的,還不定亂叫個什么名字呢。比如說“日本”。日本,能是個好名?
兗州人驕傲的還不僅僅是地名好,不僅僅是皇天厚土旱澇保收,還有水好。兗州的水,是魯西南最好的水,這沒二話。小時候進兗州城,見一老頭趕著牛車,拉兩個大木桶,父親就告訴我,這是賣水的。
水也能賣?當時覺得這事怪怪的。
兗州確實有賣水的,雖然兗州城里有很多條小河,當時的小河也沒污染,很清很綠,有不少人家就用河里的水洗衣做飯,但生活講究的人家,茶館,飯館,都買水喝,買的水也不遠,是城東金口壩的泗河水。
兗州火車站下,就曾掛一招牌:純泗河水烹茶。
兗州境內(nèi)有泗河——泗水流、汴水流,流到瓜洲古渡頭,吳山點點愁的泗河、有汴府河、白馬河、南泉河四大水河。
這是有名的河,沒有名的河,太多了。我小時候,就曾到小泥河里去摸過魚,到東大溝洗過澡,這些都是沒名的小河,當時有魚有蝦,現(xiàn)在,全被推平了。
兗州還有幾條地下河,別的不知道,兗州城南有一條東北西南的大河,卻是大有名堂。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,蘇聯(lián)來專家在我們村后邊開礦,打下去一百多米深,上來的全是沙,唿一下子,整個井就報廢了,連設備也沒打撈上來?,F(xiàn)在,那兒只剩個大井筒子,深不見底,里邊,有一種紅眼的蛤蟆,很是嚇人。老人們說,這種蛤蟆就是地下河里的,吃人。
1981年,國家派人來進行資源調(diào)查證實:兗州地下水流向是由東北自西南,含水二至三層,沙層厚度為二十多米,估計儲水量為19.25億立方米。
兗州的水也很有脾氣,當年,孔子就是站在兗州興隆塔的東邊悟出來: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。
孔老夫子的家,緊靠著沂河,沂河河寬而水平,特別適合光腚孩子在里邊洗澡,所以,孔子才覺得領著幾個人去洗個澡,唱個歌,回來的路上再拔人家的幾個蘿卜吃,是很好的一種生活。但他見到泗河時,就覺得水流湍急,吼吼有聲,才顯出不舍晝夜的急促。
這種急促也使兗州人的脾氣里,寬厚實在之余,也多了幾分強硬和慌亂。
四
兗州人說話,比起吳越之地的燕語鶯聲來,顯得嗓門粗大,又夯又石;比起東北人的直爽和準確,又顯得后音太重,詞語也太沒有余地。老百姓說,說句話,就要砸一個坑。
整個的一個擰吊別筋認死理。
兗州人做生意,最煩討價還價,一律一口價。“濟寧州的買賣攔腰砍”,而在兗州,你降個百分之十,賣東西的就跟你急。
請朋友們注意,您和兗州人交往,千萬別說兗州孬,誰說兗州長孬兗州人跟誰急。
兗州人天生的本土意識強。
古代的兗州,“家家自以為顏路,人人自以為求由,人皆知讀圣賢書,文質(zhì)彬彬乎過人,弦誦洋洋乎盈耳”,孔子的七十二賢當中,第一大弟子顏回就是兗州人,他家陋得,文革時改為紅旗一村,現(xiàn)在叫三官廟。比顏回早一點的一個叫柳下惠的人,坐懷不亂,美女夜入其懷而不淫,千百年被人們或佩服或嫉妒,或不屑,或懷疑,但他之所以被人們議論著、評點著,就在于他的這個性格和為人。
《孟子》中說,柳下惠這個人“不羞污君”。換成現(xiàn)代漢語就是:不嫌當官的混蛋。他自己則是不因為官小而辭職不干,總是盡力去做事的人,人家不理解他,他也不怨恨什么,“遺失而不怨,厄窮而不憫,與鄉(xiāng)人過,悠悠然不忍去也”。
于是,一向看不起人的孟子也由衷地贊嘆:“柳下惠,圣之和者。”
嘿,看看,至圣孔子,亞圣孟子,和圣,則是柳家的這個大兒子。
其實,柳下惠姓展,他家住柳下邑。柳下邑在兗州。
柳下惠的性格影響了兗州人的性格幾千年,到今天,兗州人堆里,很少能找出幾個當大官的來。兗州城里的人,混個副科級就很滿足。兗州鄉(xiāng)下的老百姓,能吃上公家飯就又很滿足。
和兗州人共過事的人都知道,兗州人身上,帶著一種傲氣,很少有人見兗州人低三下四地到處求爺爺、告奶奶地給人送禮。在兗州城里跑官買官的,也多是外地人,兗州的老戶人家,是不屑于巴結(jié)別人的,他們覺得,我已經(jīng)有的吃有的喝,還在求你干什么?
孔子問顏回:“家貧居卑,胡不仕乎?”意思是,你現(xiàn)在過得這么窮,干嘛不出去做個官,弄點錢呢?顏回回答:“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,足以饗粥;郭內(nèi)之田十畝,足以為絲麻。”有吃有喝,雖然不太充足,在顏回看來,這就很不錯了。
兗州人,為自己心中的理想而活著,吃、喝、穿,不過是身外之物,多點少點沒有什么。這種不在乎物質(zhì)享受而重精神自娛的生活態(tài)度,成了兗州人的內(nèi)心的標尺。
我曾寫過一篇唐先生的文章,在他身上也體現(xiàn)著這種品質(zhì)。老先生一生窮困不堪,以給人補鞋、算封為生,但他卻還寫詩抒懷,每天短褐坦腹,笑傲人生,不汲汲于富貴,更不媚于世人,除他老人家,我還碰到過一位給人理發(fā)的老者,老頭兒氣度不凡,出口成章,一問之下,竟是國民黨時期的大官,那理發(fā)的剪子,也咔嚓出另一種灑脫人生的滋味。
這是老一代的兗州人,有次在兗州坐三輪,蹬三輪的小伙子很招人喜歡,和他說了一路的話,他竟然是對越反擊戰(zhàn)的二等功臣,下崗職工,同時,還是一個文學愛好者,且讀過卡夫卡、茨威格,《西線無戰(zhàn)事》,乖乖,再問,這伙計把當代文壇的美女作家罵得一錢不值,說她們是騷乎乎地不懂“大地”。
這就是兗州人,安貧樂道的兗州人。就憑這蹬三輪車的伙計,要去深圳打工,每月也能收入個兩千三千的,但他不愿意去。
兗州人,把一切兗州以外的地方統(tǒng)統(tǒng)稱為外地,到外地去干什么?他說,掙多少錢是多?錢,還有掙完的時候?!
五
上海人的傲慢是為了心理上設防;北京人的傲慢是為了顯示皇城的與眾不同;而兗州人的傲慢,則有點鄉(xiāng)下祖父的感覺——死腦筋加上阿Q。
兗州人的詞匯里,“伙計”這個詞用得很頻繁,高興了,咱是伙計;挑釁的時候,也是用伙計:“怎么著伙計?不服?不服咱去南大橋。”兗州城里的二流子們喜歡這么說。
南大橋是泗河的一段緩沖河床,這兒河面開闊,壩高水緩,在這兒打架有君臨天下之感,很有梁山兄弟的遺風。不打架的時候,兗州人散步到此,也有極目楚天舒的壯觀情懷。
一個青年走來了,這是個官家子弟,但卻沒有官家的洋洋自得,而顯得憂郁惆悵。他爹,可是兗州司馬,管軍隊的。
他來到了南城門樓,看著滾滾西去南行的河水,久久不忍離去,這位年僅二十歲的青年寫下了他的處女作:
東郡趨庭日,南樓縱目出,
浮云連海岱,平野入青徐。
孤峰秦碑在,荒城魯?shù)钼牛?
從來多古意,臨眺獨躊躇。
這個青年叫杜甫。杜甫就站在距南大橋的不遠處,在他這首《登兗州城樓》詩里,我們看到了青州、徐州、看到了嶧山上的秦始皇時期的李斯碑文,更聯(lián)想到魯國故城的落日景象,因此,連他才覺得此地古意濃郁,水土非凡。
杜甫就在兗州讀書、游玩,兗州周圍的景致、地理、人文民風,深深吸引著他,感染著他,兗州人喜歡懷舊的心態(tài),也影響著詩人的生活和寫作。顏回、柳下惠、澹臺滅明等先哲圣賢的文化傳承,也給詩人們憂國憂民的啟示,但時間長了,他也顯得心事重重,于是,他想到泰山上去:
岱宗夫如何?
齊魯青未了。
能到泰山上看看,天地將更綠更藍,人生的豪邁,不過如此。
杜甫已經(jīng)有點兒不安心了。
那是一個春夏之交,滿兗州城外的麥苗已沒過人的膝蓋,蕎麥紅了,油菜花開了,布谷鳥從兗州城的興隆塔上飛過去了,河水也由青變藍,杜甫又一次登上城樓遠眺,與以往不同的是,這一次,他的心跳顯得格外快,他的周身也熱氣騰騰——陽光,比往常更加明麗,一種經(jīng)天徹地的壯美情懷,在他心中大放光明,他轉(zhuǎn)過臉來,看到俊逸飛揚的一雙星眸正笑妗妗地盯著他,不由他微微地震動一下,目光再也不想挪開。
來人微微一笑,吟道:
“我來竟何事?
高臥河丘城。”
杜甫大驚。
李白和杜甫,唐代,不,中國,不,世界,世界上最閃亮的兩顆巨星在此相會了,中國文學史上最壯美的一頁掀開。
聞一多在一千多年后寫到:“在我們四千年的歷史里,除了孔子見老子(假如他們是見過面的),再沒有比這兩個人的會面更重大、更神圣、更可紀念的了。”
李白在兗州居住了二十多年,在泗河的金口壩不遠處,他一家安頓在此。在這兒,匯聚了當時一大批的文人雅客、高隱俠士:除李白、杜甫外,還有孔巢文、裴政、陶沔、張叔明、高適、范博等,這些或騎馬、或騎驢,經(jīng)常在一塊吟詩,喝酒,清冽的泗河水,滋潤著天涯游子的心靈,李白詩歌中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,風格上的蓬勃氣象,“長楊掃地不見日,石門噴作金沙潭”的淋漓酣暢,都顯示著登高遠望的自然意象。
兗州人把李白與杜甫相會之處稱為“少陵臺”,意思是杜甫在那兒吟哦,李白又氣象萬千地登上該臺,雙星共耀天地日月,詩仙詩圣同暉古城。
二十世紀某年,兗州已做好計劃,要修一條東西幾十米寬的大道,路正對著少陵臺,文化局長聞知大驚,當下,立時找到市委書記、市長,要求:絕不能動少陵臺的一草一木。
正因為文化局長的堅持,該大道才挪了位置,少陵臺得以存矣。
李白身上的浪漫主義光輝和杜甫身上的現(xiàn)實主義理想,同樣顯示在兗州人的性格之中。兗州人的浪漫主義情懷更多體現(xiàn)在他們不畏權勢、不懼打擊、據(jù)理力爭的生活當中。
兗州人喜歡上訪,不順眼的事,敢告,敢說理、敢論理。
古代,兗州就有揭竿而起、縱橫齊魯,被稱為中國農(nóng)民起義第一人的大俠“盜跖”,就是這個盜跖,說出了千古一聲:盜,亦有道!
把儒、道、佛的教義教經(jīng)給尷尬在那兒,哭不得、笑不得,還理論不得。
這個強盜的祖師爺還認為,做小偷和做強盜,也有圣、勇、義、智、仁。他說:你能判斷這家人的家中有你想要的東西,還能大致上猜到放在哪兒,一下就能得手,這種分析和把握,就是“圣”;大家一塊兒去偷,你先進去,不怕被逮著,這就是“勇”;偷完了東西,你掩護大家先撤退,你留下斷后,這就是“義”;知道這家人防備沒防備,哪個地方防備得最薄弱,這就是“智”;東西偷來了,要分得公正,這就是“仁”。
他諄諄告誡他的弟子們說:“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,天下未之有也。”
兗州曾有“盜跖廟”。據(jù)說香火甚旺。
給強盜的祖師爺立廟,世界上怕只有兗州人有這個氣慨。
六
兗州人見面,總是問:“羅羅嘛呢?”
意思是“你最近在干什么?或者忙什么?”再大的事,再要緊的事,在兗州人的嘴里都成了“羅羅”。
我極懷疑這個“羅羅”,是從“羅嗦”中簡化而來,兩人吵架,第三者過來勸:“羅羅嘛?還不該羅羅嘛羅羅嘛去?!”工作是羅羅,吵架也是羅羅,這個羅羅的意思,在淄博,是說“搗咕”的。“搗咕嘛伙計”也是你最近在干什么的意思,但這個搗咕,有專心致志的意思,有細心研究的本意。
而羅羅,則顯得隨意而輕松,仿佛沒放在心上。
“你凈胡羅羅。”
這就是對這個人的責怪和抱怨了。如果羅羅就是羅嗦的意思,那么,兗州人所用的羅羅,原意就是:什么事都是羅嗦事,都是無關緊要的,是和“大道”有礙的。
說羅羅嘛,也是有分寸的,一般情況下,是兄長級的對小弟兄們,長輩對晚輩說,很少有小輩對長輩說:你羅羅嘛?
小輩不能這樣說長輩,這樣說,會挨鞋底打。
這說明,這羅羅的含義中,有規(guī)勸、有親切、有疼愛的意思。如兗州人,萬一要把羅羅二字用到歲數(shù)大的人身上時,卻要在前邊加上稱呼詞,加了這個稱呼,就顯得關系近了,是自家人了。比如,一個老頭兒在街上與人理論,有年輕的去勸,年輕人就會說,您老人家,和他們羅羅嘛?歲數(shù)大了,別生氣了,回家歇著去吧!
兗州東鄰曲阜,自古有曲兗二府不分之說,兗州古時曾被稱為“魯門”,孔子曾遇到兩個小孩在路中間,爭論太陽早晨離人們近還是中午離人們近,孔子沒回答上來。
這兩個敢在大路中間爭論哲學問題的小孩,就是兗州人。
還有兩個兗州小孩兒更霸道,他們在路中間撒尿堆了個“城”,孔子的車子從這兒經(jīng)過時,他們瞪著小眼睛問孔子,是城讓車呢?還是車要繞著城走?
孔子講究個名正言順,他只能回答車子要繞城走。城嘛,在這小孩看來,方圓幾十里叫城,撒泡尿壘上個圍墻,也應該叫城。
這個故事隱隱地透出來兗州人在歷史上的“論理不論勢”的思維定勢來。對有錢的人,兗州人也是很羨慕,這種羨慕放在上海人身上,要么,他馬上巴結(jié)上這個有錢人,趁機弄點;要么,他便背后嘰嘰咕咕地說他壞話,而兗州人則采取“聽而不聞,聞而不見,見而不說,說而不敬,敬而不媚”的做派。以至于在兗州一般的村鎮(zhèn)或城街,有錢人反而人緣一般,口碑也是毀譽參半。
兗州人的本質(zhì)上是不大求上進的?;侍旌裢两o了他們一塊足以安身立命的土地,地不薄、水不缺,一年四季當中,再熱,也就熱一個月;再冷,也就冷上二十多天,在以前的農(nóng)村,大多數(shù)的人家,蓋著一床薄被子,連爐子不點也能過冬,來了客人,抓把豆秸烤烤手,也就算是熱情地待客之道了。
兗州人看不起鄒縣的地方在于鄒縣山區(qū)多,旱,靠天吃飯,山里人的樸實厚道,也讓兗州人卑微的心理產(chǎn)生一種優(yōu)越。
兗州境內(nèi)沒山,早些年有個土丘一樣的滋陽山,被燒石灰的給挖成了大坑,因此,兗州人對山里人的普遍稱謂是:山旮旯子。而論到自己則很是自豪:我,兗州城關。
在飲食上,兗州人更偏重于實惠的飲食,大燒餅,要看燒餅沿子厚不厚,芝麻甩得多不多、勻不勻;來碗咸糊涂,頭些年被稱為“甜沫”者,也要看里邊放的豆瓣兒是多是少、是稠是稀;至于不登大雅之堂的干飯鍋,在其它地方的銷路一般,而在兗州,則成了一種名吃,不就是一碗干飯幾塊肥肉嘛?!兗州人還拿它請客呢??茨愕奈缚诤貌缓?,就看你敢不敢在干飯鍋里撈出幾塊肥肉吃。
這可以和鄒縣一比,鄒城興起“川味面條”,滿碗的紅油,辣得人吃上一碗滿頭是汗,鄒城人到了四川,吃過四川的川味面條后評論:四川的川味面條兒,不如咱鄒縣的正宗!
兗州人對辣是可有可無,盡管兗州的辣椒皮薄肉厚,個頭奇大,但這種辣椒絕不太辣,看著嚇人,吃起來反倒辣味不足,與鄒城的麻辣不大相同。
兗州的土產(chǎn)不多,有名的更少,兗州的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好像什么都有,又什么都沒名氣,長相一般,品味也一般。
站在局外人的立場看待兗州,厚道樸實有余,創(chuàng)新進取不足,一排又一排的白楊樹叢林,樹多的地方,就是一個村落,進了樹的村落里,打牌的、下棋的,坐在門外聊天的中老年人比比皆是,早晨已是三根油條一碗咸湯,中午還有蘿卜燉白菜,更有麥子白面攤的煎餅,已是讓他們坦然又從容,至于村外的世界、城外的世界,他們偶爾也想去了解一下,但是想想,還是下棋去吧!昨天輸了兩盤,今天,無論如何,是該贏一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