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陽市位于湖北省中西部,地處江漢平原向鄂西山地過渡地帶,沮漳河中、下游,位于荊、襄、宜大三角中心,東臨荊門、東南接荊州、南鄰枝江、西抵宜昌、北連遠安。焦枝鐵路、襄石復線穿境而過,設有目前湖北省縣市級最大的火車站。漢宜、荊當、荷當、窯馬公路縱橫交錯。市區(qū)距舉世聞名的三峽壩區(qū)80公里,距三峽機場50公里。1988年,當陽成為湖北省第一個財政收入億元縣市。行政區(qū)域土地面積2159平方公里,常用耕地面積43.67千公頃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4人。城鎮(zhèn)化率29.55%。
【人口民族】
2007年末總人口48.55萬人,城鎮(zhèn)人口14.28萬人,年常住人口47.6萬人。
【駐地郵編】
市人民政府駐玉陽街道。郵編:444100。代碼:420582。區(qū)號:0717。拼音:Dangyang Shi。
【行政區(qū)劃】
截至2007年12月31日,當陽市轄3個街道(玉陽、壩陵、玉泉、)、7個鎮(zhèn)(兩河、河溶、淯溪、廟前、王店、半月、草埠湖)。共有18個居委會、158個村委會。
【地形氣候】
當陽市地處荊山山脈向江漢平原延伸地帶,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,地表形態(tài)各異,山地、丘陵、崗地、平原錯綜分布,屬江漢平原“鑲嵌構造”地帶。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1.2%,平均海拔500米以上,丘陵崗地占總面積的52%,海拔在100-500米之間,平原占總面積的46.8%,有沖積、堆積和湖成平原,間有湖泊,海拔100米以下。境內最高處為干溪南包,海拔1083.8米,最低處是開源洲,海拔37.4米。
地處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融匯地區(qū),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,氣候溫暖濕潤,四季分明,雨熱同季,季風明顯。春秋兩季較短,無霜期長(年平均為268天)。
【歷史沿革】
因位于荊山山脈之南,取山南為陽之意,故名當陽。當陽古為權國,春秋時為楚地,秦時始建當陽縣,屬南郡。西漢初為江陵國(縣),景帝中元年間(公元前149年)析江陵復設當陽縣。1949年屬宜昌地區(qū)行政公署。1988年撤銷當陽縣,設立當陽市(縣級)。1992年屬宜昌市。
【自然資源】
當陽資源富庶,山丘、河流、平地均適宜農、林、牧、副、漁多種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。境內已探明的礦藏主要有煤、石膏、石英砂、磷礦石、石灰石、高嶺土、銀、銅、鐵等。玻璃用砂巖探明儲量2048萬噸,占全省的60%。水泥用灰?guī)r探明儲量7788萬噸。煤炭探明儲量4800萬噸。高嶺土探明儲量392.8萬噸,占全省的40%。形成了鳳凰山現(xiàn)代生態(tài)農業(yè)園區(qū)、沮西水產(chǎn)品基地、漳東水生蔬菜基地、壩慈蔬菜基地、荷當路林果基地等5大生態(tài)農業(yè)示范基地,形成“慈化菜、鳳凰果、沮漳魚、雙蓮雞、清平豬”為重點的地方特色產(chǎn)品,并有5種產(chǎn)品獲得國家頒布的A級綠色食品證書。特產(chǎn)有9項、43類、360種,主要是關公李、仙人掌茶、雙蓮荸薺、金水柑、糜城藕等。
【經(jīng)濟概況】
2007年,全市實現(xiàn)生產(chǎn)總值815148萬元,按可比價計算,比上年增長16%;其中,第一產(chǎn)業(yè)實現(xiàn)增加值231856萬元,增長8.9%;第二產(chǎn)業(yè)實現(xiàn)增加值307514萬元,增長22.8%;第三產(chǎn)業(yè)實現(xiàn)增加值275778萬元,增長15%。三次產(chǎn)業(yè)結構由上年的28.9:36.5:34.6調整為28.4:37.7:33.9。
【人文歷史】
當陽歷史悠久,是荊楚重鎮(zhèn)、楚文化發(fā)源地之一。從20世紀50年代起,在境內趙家湖、馬家林、劉家河、楊家河等地,先后發(fā)掘古遺址、古墓群。出土文物證明,在新石器時代,沿沮、漳河流域,已形成原始社會群落,開始農牧業(yè)生產(chǎn)。當陽人文薈萃。王粲、杜甫、張九齡、孟浩然、元稹等詩人都在當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。
【風景名勝】
當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,旅游資源十分豐富,獨具特色。現(xiàn)有重要旅游景區(qū)(點)15處,其中國家級4處,省級風景名勝區(qū)2處。旅游資源主要分為三大類:一是三國文化旅游資源,以關公文化旅游資源為主(關陵、關公文化園、長坂坡、壩陵橋、顯圣處等);二是佛教文化旅游資源(“天下叢林四絕”之一的玉泉寺等);三是山水文化旅游資源(國家3A級旅游風景名勝區(qū)——玉泉山、百寶寨風景區(qū)、月亮河旅游度假區(qū)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