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北部大巴山脈的南緣分支----巫山山脈,東南部和中部屬苗嶺分支----武陵山脈,西部大婁山山脈的北延部分----齊躍山脈等三大主要山脈組成的山地。全州地勢是三山鼎立,呈現(xiàn)北部,西北部和東南部高 ,逐漸向中、南傾斜而相對
由北部大巴山脈的南緣分支----巫山山脈,東南部和中部屬苗嶺分支----武陵山脈,西部大婁山山脈的北延部分----齊躍山脈等三大主要山脈組成的山地。全州地勢是三山鼎立,呈現(xiàn)北部,西北部和東南部高 ,逐漸向中、南傾斜而相對低下的狀態(tài)。其地貌基本特征是:階梯狀地貌發(fā)育。由于受新構(gòu)造運動間歇活動的影響,大面積隆起成山,局部斷陷,沉積形成多級夷面與山間河谷斷陷盆地。境內(nèi)除東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積山地外,五級面積不等的夷平面,并存在一至二級河谷階地。呈現(xiàn)明顯層狀地貌。巖溶地貌發(fā)育,山間谷地星羅棋布。全州碳酸鹽巖類(石灰?guī)r、白云巖),裸露的碳酸鹽巖受本州溫暖多雨氣候的影響,巖溶地貌發(fā)育、石芽、溶洞、漏斗、育谷、伏流比比皆是。
州域固定形成于民國25年(1936年)。始于春秋為巴子國地;唐屬歸州巴東縣、施州清江縣、建始縣;宋屬歸州巴東縣、施州清江縣、建始縣及辰州、富州、高州、定州;元屬歸州巴東縣、施州建始縣、南部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實行土司制度;明屬夔州建始縣,歸州巴東縣、施州衛(wèi)軍民指揮使司;雍正十三年改土司歸流、置施南府,轄恩、宣、來、咸、利五縣;民國17年至24年,州境部分地區(qū)先后屬于巴歸興,湘鄂邊和湘鄂川黔蘇區(qū),并建立了蘇埃政權(quán)組織;1949年11月6日恩施縣城解放,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區(qū)、轄8縣:即恩施縣、利川縣、建始縣、巴東縣、宣恩縣、來鳳縣、咸豐縣、鶴峰縣;1983年8月19日,國務(wù)院批準撤銷恩施地區(qū)行政公署,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;1993年4月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,轄六縣二市一開發(fā)區(qū)。
恩施全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,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,是中國最年輕的自治州。這里生活著土家族、苗族、漢族、侗族等27個民族。由于被崇山峻嶺所包圍,恩施州美麗的自然景色和獨特的民俗風(fēng)情得以保存完好。
恩施的美就在于自然景觀和民族風(fēng)情,旅游者不必拘泥于線路,可以興之所至地游玩,這樣往往能隨時發(fā)現(xiàn)好風(fēng)景。
恩施州風(fēng)景以如詩如畫的山水風(fēng)光和光怪陸離的奇洞異穴為主,主要景點有清江、騰龍洞、魚木寨、大水井宗祠、星斗山原始森林、土司王城、土家擺手堂、梭步埡石林等。除此以外,土家族的吊腳樓、侗鄉(xiāng)的風(fēng)雨橋、七月的女兒會、耕耘時的薅草鑼鼓、葬禮時跳的撒爾荷、吉慶時跳的擺手舞,都展示著絢麗多彩的恩施風(fēng)情。
全州森林茂密、植被良好,是華中森林寶庫之一,享有"天然植物園"美稱。森林覆蓋率75%,林材蓄積量3000萬立方米左右。原始孑遺樹種和珍稀樹木舉世聞名,水杉、銀杏、珙桐、鵝掌秋、香果樹、楠木等歷來為土家山寨特產(chǎn),被列為朝貢珍品。金錢松、穗花松等珍貴樹木,具有觀賞價值外,又屬古老孑遺植物,被譽為世界"活化石"。其木材結(jié)構(gòu)的理直,為上等用材。州域森林資源尤為豐富,共有樹種171科,645屬,1264種。其中喬大木60科,114屬,249種;灌木32科,89屬,228種,約占全國樹種的七分之一。經(jīng)濟價值較高的有300余種。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水彬、珙桐、禿彬、巴東木蓮、鐘萼木,光葉珙桐、連香樹、香果樹、杜仲銀杏等40余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