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遠古到公元1912年
自貢歷史悠久,因鹽建鎮、置縣、設市。建市前,自貢地區分別歸屬榮縣和富順縣。遠古時(shí)期,四川東、西部分屬巴國、蜀國,榮縣歸蜀、富順歸巴。周慎王五年(公元前316年)秋,秦大夫張儀、司馬錯、都尉墨伐蜀。是年冬,蜀平,兼取巴。周赧王元年(公元前314年),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(蜀仍為侯國),置巴郡,時(shí)榮縣境歸秦之蜀國,富順縣域屬巴郡治理。秦昭襄王二十二年(公元285年),誅蜀侯綰,國廢,改立郡,是為蜀設郡之始。榮縣為蜀郡轄區。漢武帝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,分巴割蜀及新型地置犍為郡。犍為郡領(lǐng)江陽(yáng)、南安、武陽(yáng)、資中、符、南廣、漢陽(yáng)、朱堤、堂瑯等縣,富順歸為江陽(yáng)、榮縣境屬南安縣。北周武帝天和二年(公元567年),析江陽(yáng)縣北部富世鹽井及其附近地區置 郡、富世縣(以井名命縣名),是為富順境域立縣之始。同期,在榮縣境東部建公井鎮(因附近有著(zhù)名鹽井曰大公井,故井名命鎮名),是為榮縣境最早設立行政建制單位之始。隋開(kāi)皇二年(公元582年),原郡廢,富世縣隸屬瀘州。開(kāi)皇十年(公元590年),南安縣置大牢鎮,十三年(公元593年)改鎮為縣,時(shí)榮縣境在大牢縣內。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,割資州大牢、威遠二縣置榮州,治公井鎮,公井由鎮升縣。貞觀(guān)元年(公元627年),分大牢置旭川縣(因附近有鹽井號旭川,取以為名),治今榮縣城關(guān)。時(shí)榮州領(lǐng)縣六;旭川、應靈、公井、威遠、資官、和義,州治由公井移旭川。時(shí)榮縣境主要為旭川、公井二縣。貞觀(guān)二十三年(公元649年),避唐太宗李世民諱,富世縣改名為富義縣。
北宋初年。富義縣升富義監,隸屬潼川路;榮州轄旭川、公井、應靈、威遠、資官五縣,榮州隸屬東川路。太平興國元年(公元976年),避宋太宗趙義諱,富義監易名為富順監。治平元年(公元1064年),置富順縣(今縣名始于此),隸屬富順監。治平四年(1067年),旭川縣改名榮德縣。熙寧元年(1068年),富順縣廢存監;四年(1071年),公井縣廢并入榮德縣。南宋紹定六年(1233年)升榮州為紹熙府,嘉熙元年(1237年),蜀亂。咸淳元年(1265年)富順監徒治虎頭城。南宋德祜元年(1275年),知監王宗義舉城降元,監廢,治所由虎頭城遷回原地。端平三年(1236年)紹熙府擇地僑遷徒治鴻鶴鎮(今自流井區鴻鶴壩);寶祜六年(1258年),府廢。元朝建立行省制。至元十二年(1275年),置富順安撫司,二十年(1283年)升為富順州,隸屬四川等處行中書(shū)省敘州路。元末,復置榮州,屬嘉定路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,降富順州為縣,歸屬敘州府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,降榮州為縣(榮縣縣名始于此),屬嘉定府。清代因之。
從1912年到1949年
民國二年(1913年),實(shí)行以道統縣,榮縣屬上川南道(次年改稱(chēng)建昌道),富順歸下川南道(次年改稱(chēng)永寧道)。民國十七年(1928年)廢道復省,富順、榮縣隸屬四川省。民國二十四年(1935年),推行行政督察區??谷諔馉帟r(shí)期,沿海淪陷,川鹽濟楚,富榮鹽場(chǎng)在保證瞎轉需民食和支援前言抗戰方面顯得十分重要。為了克服兩縣長(cháng)期分治鹽場(chǎng)的弊端,加速鹽業(yè)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民國二十八年(1939年)八月經(jīng)四川省政府批準,劃出富順縣第五區、榮縣第二區兩者緊密相聯(lián)的的主要產(chǎn)鹽區,面積160.9平方公里,新成立市,市名取自流井和貢井之合稱(chēng)名自貢市。同年九月一日,自貢市正式成立,隸屬四川省政府。
從1949年到現在
1949年12月5日,自貢市和平解放。解放初期,隸屬川南行政公署。1952年川南行署撤銷(xiāo)后至今,自貢市一直隸屬四川省人民政府。解放后,隨著(zhù)經(jīng)濟、社會(huì )的發(fā)展,行政區劃多次調整,1978年4月榮縣劃歸自貢市,1983年3月富順又劃歸屬自貢市管轄。